1949年10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震动了全世界。在这一开辟中华民族新纪元、揭开人民共和国崭新一页的伟大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全国政协,是这一伟大时刻的组织者、推动者。就在这个组织者、推动者的团队里,萧县(时属江苏省)有刘云昭、李明扬、札冰坡、张云川四位民主人士名列其中,姑且称之为萧县“四公”。“四公”各有传奇般的人生乐章。
“四公”中资望深广者首推刘云昭先生(字汉川)。他的前半生充满传奇色彩。刘公于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萧县薛庄村,毕业于江北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清末溥仪登基之际,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徐州地区毅然割去长辫的第一人,遂名扬徐淮。他首先在县城创办男女学堂;在萧城秘密组建革命党——共和党组织;他最先加入国民党。民国元年(1912)2月,任萧县民政长(县长)。他亲率警队清剿土匪;不徇私情,依法处死窝藏土匪、拦路抢劫的族兄。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为国会议员、总统府参议。曹锟贿选总统时,他愤而拒之,且坚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并坚决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出席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一大时,当选中央委员。后曾应邀赴河南延津县任县长,到任即严打土豪劣绅,兴修水利、筑路架桥。中秋节他不与当地土豪上层苟合同饮,而是宴请全城的贫民、乞丐数百人,一时传为佳话。为缅怀孙中山,他在该县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山堂。
大革命时期他应邀赴广州李宗仁部,为其幕僚。后随李部北伐。l928年初,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南京特别法庭庭长。其间他设法保护不少共产党员及同情者,一次在高级军政会议上揭发并痛斥蒋介石的秘书长陆复亭以巨款向他行贿,得罪了蒋,蒋以毫无根据的“通共”罪名免去其特别法庭庭长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应李宗仁上门之邀,于徐州担任第五战区抗敌总动员委员会秘书长,并与中共派赴五战区代表、他的学生郭子化以及匡亚明等积极合作,为徐州、萧县一带的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李宗仁袒护下,逃脱了蒋介石的暗杀。
抗战胜利后,刘公曾任国民党江苏省参议会议员,李宗任又荐他任闰民政府立法委员,遭蒋介石忌恨。不得已迁居上海,并参加了宋庆龄、李济深领导的地下民革组织。他秘密策动国民党军政上层人士起义事宜。其中最关键的是他秘密动员时任松沪警备区副司令(汤恩伯逃离上海后委其为司令)、北兵团司令、51军军长的昔日好友刘昌义将军,加人民革,并且成功策动刘昌义于上海苏州河前线起义,为大上海的解放和减少损失立了大功。上海解放后,刘公便应中共之邀北上,参加新中国的筹建——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和开国大典。
第二“公”,是出生于1891年的民革党员李明扬先生。李公字思广,萧县石林乡人。他是著名电影《东进序曲》中那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周师长”原型。李曾就读南京陆军四中,毕业后参加同盟会。护国战争时任陆军步兵第10团团长、长江中游沿江要塞司令、副师长。讨袁失败后,先后赴日、法学军事,并认识了时在法学习的朱德。回国后曾任建国赣军司令、北伐军副师长兼团长、先遣军司令官、副军长等,后晋级陆军中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掩护和帮助一些中共党员脱险。抗日战争开始,李公应李宗仁之邀任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等职。徐州沦陷后,赴泰州任鲁苏皖游击总指挥。1939年初,陈毅率部为建立泸苏北抗日根据地,三进泰州见李,受到李隆重款待,让路新四军东进并占领黄桥。1940年后,李先后任鲁苏战区副司令等。1949年春,应李宗任代总统之召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后又奉李宗仁之命赴苏北与解放罕商谈和平事宜,先后接洽了粟裕、陈毅,陈电告毛主席,毛主席回电:欢迎李明扬。”解放军兵任上海时,刘云昭先生曾嘱刘昌义将军秘密通过李明扬与陈毅联络起义事宜。
第三“公”乃是农工党中常委张云川先生。张1904年生于萧县张寿楼村,先后考入徐州省立第七师范、黄埔军校第六期。1930年加入农工党前身“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张公是位孤胆政治家。1938年5月,他只身前往北平,搜集大量日伪罪行资料。返回途中被日军逮捕,受尽酷刑,终因“罪证”不足被释放。他巧妙地把搜集到的资料带到察绥展览。1941年参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被选为中央委员,6月去香港筹办《光明日报》任副社长。香港沧陷后他返回重庆。1943年,经家乡萧县,代表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农工党前身),用5个月时间赴苏北解放区视察、访问了新四军军部和四师、二师所在地,受到陈毅、谭震林、罗炳辉、彭雪枫等将领的热情接待。行前,陈毅赠诗四首并附函。罗、谭并以军刀、手枪、短刀相赠,并附函。他得到极大教益,更进一步看清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是真正抗日救国的军队,从而更加强与中共的亲密合作。回重庆后,他立即将苏北见闻先后向同盟和各界人士详细汇报、答记者问、发表文章、演讲等,扩大了中共和新四军的影响。1949年为策反汗伪军政,他与章伯钧商定,并征得周恩来等同意,再回苏北,经一年多努力,汪伪淮海省省长郝鹏举投诚。1947年1月,农工党在上海召开全国会议,张公被选为中委、中常委。
1948年5月,张公至香港,经与民盟、农工党领导人及中共人士接触,他提出策反意见,获支持后,遂南张公起草,李济深抄写致阎锡山、胡宗南、傅作义、千耀武的信,阐明起义光明前途等。张公在南京做了毕书文、张奇、韩景阳三人的工作。后来张奇果然于渡江战役关键时刻率282师 5000余人起义。他还对傅作义的副总司令邓宝珊等七人先后做了工作,并通过城工部与聂荣臻取得联系,与解放军北平前线协同,共同促成傅作义的起义和北平的和平解放。
第四“公”乃杜公冰坡先生( 1893-1958)。杜公为萧县永垌镇杜庄村人。他北大历史系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并兼图书馆工作,正巧与后到的毛泽东同志同事。同事时间虽不太长,但因相同的志趣以及同庚,遂结为至交。杜公后辗转于广东、上海、武汉等地任教。1927年随邓演达参加北伐。1930年邓创建新党(农工党前身),杜参加并任干事(中央委员)与周谷城共同负责上海党务。1933年李济深在福建发动闵变,成立人民政府,杜以第三党领导人身份参加。后辗转香港。抗日爆发后,原邓的部下陈诚任军委会总政治部部长(周恩来时为副部长),陈对杜公的道德文章极为推崇,特敦聘杜为设计委员、中将参议。陈改任第六战区长官后又聘杜为顾问。抗战期问,毛主席曾手书杜牧一首诗赠杜。冯玉祥旧部孙连仲任十一战区长官驻节北平,聘杜为中将顾问。杜遂由渝飞北平,参加了华北地区受(日)降典礼。其间,杜公利用特殊身份在北平秘密联络各方民主人士,多方掩护中共地下作人员。他的家经常有各方民主人士秘密聚议。特别是在北平解放前夕,为迎接解放到处联络、奔走。不久,他欢欣鼓舞地迎来了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解放后与毛泽东、陈毅等都有诗、书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