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有一句“秦晋之好”同义的“朱陈之好”,源出于白居易描写的萧县朱陈村古事。白居易的长诗《朱陈村》写道:“一村惟两姓,世世为婚姻”。相传明代皇帝朱元璋幼年饥寒交迫,讨饭时被一陈姓农妇救过命,朱为此认其为干娘。朱元璋称帝后,衣衫褴褛的陈姓村妇上朝求见,朱在朝堂上跪拜她说:“是孩儿不孝,让娘受苦了……”从此朱昭告天下:“朱陈一家,朱遇陈事必恭让,男遇男于皮,男遇女于婚,结朱陈之好,永不相背”云云。
朱陈村即现在的萧县皇藏山区连霍和京福两条高速公路交汇处的白土镇朱圩子村、陈村,杏花村即北边距朱陈村不远的杏园村。
苏轼在《题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的两首诗中写道:“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人杏花村。”苏轼还特别加注: “朱陈村在徐州萧县”。
苏轼任徐州知府时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往黄州团练副使任的途中,遇见老朋友陈糙陈季常。陈以所藏古画《朱陈村嫁娶图》请苏轼观赏。他熟读过白居易的长诗《朱陈村》,
白诗中以“常羡村中民”之情,捕写了唐时桃花源般的朱陈村,“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者,往往见玄孙”。苏轼看到眼前的古画古村风貌,很自然想到不久前亲去杏花村、朱陈村“劝农”的另一番情行,他感慨地写到:“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当年那种朱陈两姓世世婚姻,不慕崔姓、卢姓贵族大户,世外桃源的村庄,已经变成不堪入画,夜间都有县吏打门催缴钱粮的地方了。
苏轼任徐州知府虽只22个月,但他多次到离徐州最近又情有独钟的萧县公干、游览。他最早发现煤炭的地方就在朱陈村南边几里处的白土古镇,留下了《石炭并序》115字诗,加37字序;他曾因萧县皇藏山区的冬旱而祈雪雾潴泉,此泉即在杏花村东几里处,并留下了20句的五言古风《祈雪雾潴泉寄舒尧文(出城马上作)》和26句的七言古风《次韵舒尧文祈雪雾潴泉》两首长诗;应萧县名士窦明远(宁敦礼)之邀到萧县泉山拱翠堂(今圣泉寺),留下了开文人写意画之先的《枯木竹石图》(现藏日本)。倾毕生精力编撰《苏诗补注》一书的清代诗人查慎行在所引的《名胜志》里写道: “杏花村与朱陈村相联。”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清代冯应榴辑注的《苏轼诗集合注》里也注道:“杏花村与朱陈村相连。”
千多年来,虽沧桑世变,然古老闻名的朱陈村、杏花村至今仍在,虽然改了村名,然早春时那漫山遍野方圆几十里的杏花,往往吸引着两条高速公路上的匆匆过客放慢车速欣赏,或干脆从近在咫尺的朱陈村(现名“朱圩子”)的高速出入口下路,驶入杏花丛,寻访当年白乐天、苏东坡的足迹和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