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企业家联合会网站首页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萧县名特优官方网站!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 来源: 作者: 发表日期:2015-04-16 浏览次数:1124 次
  • 分享到: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村名最长的村,位于萧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隶属萧县杜楼镇孟窑行政村。该村本名杜村,更名源于孔子弟子闵子一个十分感人的历史故事。

闵子,名损,字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87年。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闵子父亲闵马夫的八世祖为鲁国国君鲁闵公,按当时制度,八世之后将别于公族,降为庶民。又逢鲁国“三桓弄权”,于是闵马夫举家迁居相邑之东萧地(今萧县城东南40公里处)安家落户(现属宿州市埇桥区闵子祠村),受聘于王室大户做塾师。

闵子幼时丧母,秉性敦厚,尊老爱幼,十分孝贤。据《萧县资源集》载:“相传闵子骞少年时丧母,父继娶姚氏,生二子(闵革、闵蒙),继母偏爱己生”,虐待闵损。相传某年正月初二日,闵子骞同两弟随父去外婆家(闵马夫前妻的娘家)拜年。闵子骞驾车,当车行至萧城西南象山脚下杜村时,天气骤变,朔风怒吼,雪花纷飞,寒气刺骨,闵子禁不住风寒,浑身直打颤,缩作一团,因手指被冻僵,牛绳、牛鞭皆滑落于地,牛车失去驾驭,倾于山坡翻倒于雪地。然其弟闵革、闵蒙却未怕冷,身无寒意。其父见状十分气恼,“你这个孩子,真是个没有出息的东西”!随着一声喝斥,举鞭向闵损抽去,转瞬之间,惊人的现象出现了。鞭打之处,棉袄绽开,芦花飞扬,其父一时惊呆了,看是厚厚实实的棉袄,原来里面全是芦花。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袄一看,里面尽是崭新丝绒。目睹眼前这一切,父亲方才恍然大悟,这分明是后妻虐待前子。激怒的父亲二话没说,当即调转车头,返回家中,匆匆磨墨展纸,写下了休书,决心要将继妻赶出家门。

看了父亲的举动,眼看这个家就要破裂,闵损不计前嫌,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面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哭着苦苦哀求父亲看在他弟兄三人的份上,留住母亲,保全这个家。后母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感动,悔恨莫及,羞愧难当。其父听了儿子的一番话,觉得言之有理,更知儿子深明大义,孝行可嘉。再看继妻确也痛彻悔悟,于是也就罢了休妻之念。从此以后,这后母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悔而向善,把闵损作亲儿子一样看待,爱护倍至,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闵子骞从小爱读书,然家境十分贫寒,他从学于孔子。他平时慎言,言之必有分量,深得孔子器重,被纳为衣钵弟子,成了一代名人。闵子骞卒葬萧县东南,现为宿州市埇桥区闵贤村。

后人为了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鞭打芦花这个山坡上的“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今人为图方便,简称“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20059月,鞭打芦花车牛返遗址被萧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鞭打芦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