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寺的北面有一排东西走向的山脉,据《徐州府志》和《一统志》记载:其东为鹦哥山,其西为白茅山,山之巅石壁峭立,古木参天,傍有石刻日“三仙台”,乃为“仙台棋迹”的圣泉五景之一。
早年白茅山上有座古庙,名玉皇阁,站在阁上能俯瞰古萧城全貌,茫茫汴河从西北滚滚而来,沿着城郭奔流东去,往来船只载着商贾行人,在芦苇丛中时隐时现。靠近汴河两岸住着一些穷苦的渔民,汴河南岸的拐弯处有个小村庄,名叫“汴河头”,住着20多户人家,赵二爷经商务农,家道殷实,可算是汴河头的首户。赵二爷的本家孙子——赵春,自幼穷苦,父母早亡,年近半百尚无妻室,他在玉皇阁下半山腰间盖了一间小茅屋。每年过了清明,山草渐绿,他便到二爷家中放牧羊群。入冬后则以刨山药、打柴为生计。赵春虽穷,但为人耿介,从不贪小乞怜,凡有穷苦亲邻患病央他进山刨药,从不拒绝。有一年,黄水泛滥,沿河决堤,汴河居民纷纷逃往山林,不料倾盆大雨十日不止,穷苦亲邻大多缺粮少食。赵春慨然将家中存粮全部拿出,送给缺粮的穷苦亲邻分食。大水过后,进山避水的人们纷纷回家,不料有一女孩失脚落水,汹涌澎湃的汴河水顿时将女孩卷入浪中,女孩全家惊惶万状。这时赵春奋身跳进汴水抢救。他顺着水势向下游一路寻找,终从数里外将女孩捞救上崖,而赵春从芦苇岸边爬出来时累的已不省人事。后经众人抬送家中,但他从此得了一身水鼓黄疸病,无力下山再给二爷放牧羊群,只好在白茅山上早晚刨点山药,卖给药铺糊口。一日,在一垒大岩石下刨到一段树根,皮黄色润,带到茅屋中,在床上权当枕头。三月后,赵春渐觉水鼓消失,黄病痊愈,山下亲邻见到后都大为吃惊。二爷闻讯命人前往探视,果见赵春面色红润,不像往日那种面黄肌瘦憔悴的样子。赵二爷也觉得奇怪,怀疑赵春一定吃了什么神丹妙药,于是多次派人到赵春茅屋内寻找,听回来人禀报,赵春茅屋仅有一些破旧家具和少量野草粗粮,别无他物。赵二爷的妻子毛氏叫老头子亲白上山到赵春的茅屋里仔细寻找。于是,二爷寻到赵春的床上有一段树根,约有碗口粗,一米多长,油亮发光。二爷觉得稀奇,当下许给二斗红粮换下带回家中,后经县城几个老中医鉴定,一致认为是世上稀有的千年何首乌,能治百病。常枕头下,可返老还童。
忠厚老实的赵春老人,自从何首乌被二爷拿去后,没过半月,旧病复发,身体渐渐消瘦。这年春末,赵春为了生计,抱病进山挖菜打柴。忽见山头上有两位老人,鹤发童颜,正在古柏树下盘棋对弈。赵春悄悄走到跟前,恭立观看,只见周围树叶和山草时青时黄,两位老人不时从竹篮中拿出几颗山果递与赵春食用。不知过了多久。看看日已西沉,两位老人即忙站起拂袖而去,一向北一向南,转眼不见。这时,赵春俯身欲拾柴斧回家,不料斧柄和柴绳已化为灰尘。赵春不胜惊愕,忙寻路下山。自己所住的一间茅屋,不知何时已变成一片荒丘;来到汴河头,只见村落萧条,芦苇苍苍,已不是先前的热闹模样,寻至二爷住处,残垣断壁,面目全非。寻到几个老人,老人告诉他:300年前,赵春老人进山采药得遇仙人,后随南极仙翁和北斗星君成仙去了。赵春听罢,自念自己已作古人,随转身重入山林,从此失踪。
后人为怀念赵春老人,一身孤苦舍身救人,遂将白茅山头称为“三仙台”。草坪上设置巨石棋盘名曰“仙台棋迹”,后被志书列为萧县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