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孝桐
安徽省萧县是全国闻名的“国画之乡”,但是“龙城画派”却鲜为人知。1987年5月15日,是萧龙士老人百岁华寿,国画大师刘海粟作《德艺寿齐辉》一文,文中盛赞“自同治末至民国肇造,龙城画派,名震徐淮……”引起众多书画受好者对这一流派的研究兴趣。
“龙城画派”师承“青藤”、“八大”、“八怪”,受“扬州八怪”影响尤深。早在清代乾嘉年间,萧县不少画家就与“扬州八怪”交往甚密。据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版本的《萧县志》记载:吴作樟,字文洁,本邑古尚村人。幼即工染翰,长益涉百家,皆能得其意。尤善书,亦善画。其从弟吴作哲,时任杭州太守。一次作樟应邀赴杭,在杭城与郑燮(板桥)相遇,燮故傲,睨然独善。作樟尝醉后书擘窠大字,燮甚钦服。作樟书金陵佛寺“大雄宝殿”四字,字径数尺,观者悚然。遂与郑燮结为至友。吴作樟之子凤书、凤诏、凤祥,均能书善画,尤以风祥,字柳庵,画竹出名,友人曾赠诗“醉来横抹无章法,错认扬州郑板桥”。现仅存其墨竹一帧,酷似板桥之手笔。吴作樟表弟张太平,亦师承“八怪”,书画兼擅,与作樟齐名。当时萧县曾流传一首民谣“一进屋门亮堂堂,中堂字画挂满墙;吴作樟坐中堂,张太平列两旁。”
“扬州八怪”中的黄慎,曾流寓萧县,不仅留下艺术珍品,也播下了艺术种子。龙城西关确个开茶馆的薛铎,受黄慎的影响学画人物,茶馆四壁,挂满了他的作品,人们常到这里品茶赏画,茶馆倍加兴隆。书画兼擅的路荫南,曾得黄慎一幅《听琴图》,上面题跋较多,路荫南反复研习,甚得其力。
乾嘉年间,龙城画坛以书画兼擅的吴作樟、张太平、吴柳庵、路荫南为代表,加上山水画家袁汝霖、刘云巢,人物画家薛铎,一时人才济济。因为他们思想、艺术倾向一致,技法、趣味相同,文人气息与乡土气息交汇,以强烈抒写个性的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又因其活动中心在县治所在地龙城,故日“龙城画派”。乾嘉年间,“龙城画派”,已名震徐淮。
清末民初,萧县书画广为发展,如善画水墨牡丹的宝池和尚,善画山水的侯子安,善画牛的孙云江,善画墨竹的王为翰等,龙城艺坛,一时高手林立。此时,龙城画派兴办书画讲习所,建立书画研究会,侯子安、王子云纷纷登坛教授画技,这为后来一批学生进入高等艺术学校深造,使人才、作品走向全国打下基础。
龙城画派的发展,最主要的标志是分为几个不同的艺术层次。
一是一批领衔人物,已经自成一家,蜚声中外
自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绘画经徐悲鸿、刘海粟传人中国后,京、沪、杭及徐州等地均创办艺术学校,当时萧县进入这些学校学艺者有二十七八人之多,其中有女生3名。曾在龙城高等小学学堂教绘画的王子云老师,当时应聘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后转杭州艺专任教,由他引荐,萧县一批学生分赴两地学画。此时在杭州艺专学习的江北学生6人,除李可染是徐州人外,其余都是萧县人,即王肇民、刘梦笔、欧阳南荪、朱德群、卢致远。萧县人刘开渠已先期毕业同王子云一起在杭州艺专执教,他们中西兼学,融为一体,造就一批当今画坛的风云人物。
刘开渠在当时主持杭州艺专校政的蔡元培先生支持下,赴法国深造,是当时去外国学习雕塑的第一个中国人,后来成为一代雕塑大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领导组组长。王肇民,长期潜心研习水彩画,把东西方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独树一帜,具有泼辣、豪放、朴素、淳厚的画风。人们评论他的水彩画有四绝兼得之妙: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诗的境界。1980年,他去法国举办个人画展,被称为“巴黎画坛盛事”。曾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旅居法国30余载的朱德群,以泼墨画为根基,把西方技巧和东方情感结合起来,成为巴黎著名“先锋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画曾二度参加“春季沙龙”,均获奖。法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宇白·储安认为,他的画“具有东方艺术的细腻和西方绘画透明浓厚的色彩,是把东方和西方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他的老师、前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子云,既是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又是美术史研究家、美术理论家,美术论著几可等身,他的油画和雕塑作品曾三度参加巴黎沙龙展览会。有了这批叱咤风云的画家,为画乡人才走向全国、饮誉海外铺平了道路。
二是国画艺术回到民间,把传统艺术引进现代生活、生产中去
劳动群众本来就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但水墨画却长期局限于有闲阶层。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改变,爱画者日盛,习画者日众,一些土生土长的画家应运而生,其中有建筑工、屠宰工、糊纸匠、油漆匠、教师、营业员、理发师、机关干部和农民,这些被称为乡俗人物的作品,已毫无愧色地登人各级展览的大雅之堂,成为画坛崛起的一支新军。据约略统计,全县可施丹青之技者1800人,达到创作水平者500人,参加县以上展览者300多人,作品被专区以上刊物选用者140人。萧县刘套乡就是“国画之乡”的典型代表,书画活动遍及农家院落,普通人家也是满墙书画,四壁生辉,书画已成为人们交往的珍贵礼品。农民画家既继承“龙城画派”的优良传统,以画会友,又另辟蹊径,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大显身手。他们把书画带出了有闲阶层的书斋,打破了“君子固穷”的戒规,把传统艺术移入现代生活,既美化人民生活,又开创了一些工艺产业,如萧县近几年办起根雕厂、贝雕厂、磨花镜厂、磨花玻璃厂等,都是以水墨画制图为特点,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萧县农民的书法绘画作品并不是农民画,其作品的风格虽然质朴无华,反映民间生活,情趣浓厚,但它是以水墨写意和讲究章法的书体画风见长,透露着儒雅之风,骨子里还是文人画,是“龙城画派”新的发展,是文人书画走向民间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是当前龙城画派人才辈出,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当今龙城画派的旗手,首推百岁老人萧龙士,他跨越几个历史时期,在萧县执教多年,博采众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刻意创新,自成一家。他的墨兰,曾被李苦禅大师誉赞为“全国一枝兰”,其画早在30年代就被选送英国展出。在萧老等老一辈画师的带动下,新秀崛起。目前,外地萧县籍画家近40人,在萧县有名气的画家十多人。他们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取他国、他地之长,另立门户,独树一帜。而刚刚崛起的新秀,既博采众长,又刻意创新,自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