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冬 ( 1904—1988 ) 原名戴瑞璞,又名戴蕴山,王寨镇戴楼村人。早年从事农民运动。民国 17 年( 1928 ) 加入中共。他一身武功,精通拳术,能耍三节棍和 20 斤重大刀。曾任萧宿永中心县委书记,参与领导黄口、张庄寨暴动和宿东抗捐斗争。抗日战争中,远离家乡和年迈老母,受组织派遣到鲁西南创建抗日根据地。当时鲁西南地区遭日顽破坏极为严重,只剩下根据地三个行政村,地委三次派交通员未把信送出,敌顽以30 倍的军队占领并封领该地区。他不畏生命危险和天寒地冻,毅然自己带着一名警卫员冲出重围,忍饥挨冻走几百里远的荒坡野洼,到冀鲁豫军区汇报情况,搬回援兵。经艰苦工作,终于打退敌人包围,逐步巩固和发展了鲁西南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顽强地坚持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粉碎敌人反复进行的“扫荡”和“清乡”等罪恶活动。
解放初,他任平原省公安厅厅长。后任平原省政府副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监委副主任,华北局纪检副书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州省副省长、贵州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和第五届人大副主任。他一向严于律己,清正廉明。他和夫人直到离休都是拿解放初期定级时的工资。他离休后按政策规定可以回北京安置,有些老战友也劝他回北京随女儿生活,但他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未提出回京安置。离休后,还主动提出不要秘书,很少使用为他配备的专车。夫妇俩从不为亲属谋私利。多次参加全国的会议时,老战友约他路过杭州游玩,或到郑州、十三陵等地转转,他都一一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