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萧县企业家联合会网站首页欢进入萧籍名人录
分享到:
刘亚民

刘亚民(18981933),原名刘献簷,化名刘堌墅明,本县永镇人。少年在龙城第一高等小学堂读书。民国4年(1915)考入徐州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五四”运动爆发,他和同乡同学王贞廉积极参加声援活动,王被开除,刘亚民愤而离校。910月,与20多位学友在南京清凉山下龙蟠里创办建业中学。不久,回到家乡,在永堌镇创办一所平民学校,教育农民学习文化,开展农民运动。15年春,刘亚民、丁毅忱、王贞廉、石民宗、刘淑昭、纵白踪等人在永堌成立“萧县知行学社”。印发宣言,动员民众组织起来,对内铲除封建势力;对外打倒帝国主义。151125日,考察萧铜两县农民运动的郭潜飞(中共徐州独支农运委员)在向江浙区党委写的《徐州农民运动报告》中称:“该县东南乡永堌寨有刘亚民同志(我党的)办一平民学校,约有30多人,……将来萧县农民运动,此处可为策源地。”北伐军占领武汉。刘亚民考入在武汉的中央政治军事学校。“七•一五”事件后,武汉开始“清党”。刘亚民与陈令远避居南京金陵大学宿舍,被叛徒带着警察搜捕,押送南京模范监狱。后由刘云昭将二人保出,刘、陈找到了张原石等,由张为首成立中共江苏省委直辖特别小组——清凉山党小组。此间徐州一带被孙传芳部队占领,江北群众逃往江南避难的颇多,刘亚民在江北同乡避难处组织读书会,开展宣传工作。 

民国1612月,北伐军收复徐州,国民党开始在萧县建政。次年1月,国民党恢复执监委员会,中共跨党党员刘亚民任常委。4月,由刘云昭引荐李承霖出任萧县县长。李同情革命,在刘亚民的推荐下,县里几个重要部门和半数以上区的负责人,都由共产党员担任。刘亚民任县款产处主任、萧县师范学校校长。革命活动十分活跃,一时有“赤色萧县”之称。刘亚民在萧师积极发展党团员,先后建立团支部、党支部。并组织学生自治会,出版《晓声》半月刊。把当时萧县最高学府变成革命策源地,为革命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刘亚民在做上层争取工作的同时,还注意发展基层革命力量。经他介绍,徐州的共产党员王圣时、白夫桥、沙文生(女)、王承恩(女)到永堌小学教书,与杜玉堂一起建立永堌党小组,通过举办农民夜校,组织秘密农民协会,发展党员近百人,农协会员200多人。开展了著名的“罢更”斗争,农协会员拥向区公所,迫使区长答应农友三项要求:1.穷人不给富人打更看家;2.要给穷人“更粮”;3.穷人出入寨圩自由,不得搜查盘问。永堌小学和刘亚民的家,成了中共萧县地下组织的活动中心。

民国179月,中共江苏省委指示,所有在政权担任职务的共产党员一律撤出,转向农村隐蔽开展工作。此后,刘亚民被撤职,县长李承霖也因包庇共产党罪被撤职,实行全县大逮捕。1889月间刘亚民去北京。经友人介绍,在北京一女子中学教书。后来宋绮云去北京,与刘亚民住在一起。宋先去西安,在西北军杨虎城部供职,201月,经宋介绍,刘亚民去西安任杨虎城部宣传科长。21年春夏之交,经陈子坚(时任十七路军宣传处长兼任西北《文化日报》社长,共产党员)介绍,任陕北安定县(现为子长县)县长,22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六九支队)埋伏在安定县奕家坪村旁,伏击路过此地的一名巡长,适巧刘亚民由此经过,被误杀在奕家坪村旁小桥,享年35岁,后归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