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萧县企业家联合会网站首页欢进入萧籍名人录
分享到:
彭笑千

彭笑千(1897——1980),原名彭其汶,字效骞,本县杨楼镇吕里村人。幼读私塾,民国3年(1914)后,在本地新华小学、龙城高等小学读书。11年人萧县甲等师范,毕业后任郝集小学教员、校长,治校有方。14年在萧县教育会先后任文书、会计。16年以后曾任萧县款产处主任,萧县、铜山、如皋县财政科长、松江专署行政科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松江沦陷,他辗转返回家乡。

民国26年冬,日军已进攻到台儿庄以北,徐州、萧县等地人心惶惶,国民党地方官员纷纷逃跑,王雪琴于危难之时接任县长,彭笑千出任秘书。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他反对弃地逃跑,主张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他认为国民党腐败无能,要进行游击战争,一定要和共产党人精诚合作。次年5月,徐州、萧县相继沦陷,县长王雪琴殉国。彭笑千在黑夜转移中,脚骨跌伤,无法行走,但他骑着毛驴坚持参加活动,积极参与组织抗日游击队,在艰难困苦中和大家一起开展抗日工作。8月,县政权建立,彭代理县长。同年10月,全县各界人士在大演武召开会议,正式推选彭笑千为县长,组织成县政委员会。

民国28年,萧县抗战工作轰轰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阶层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共同抗日。群众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动,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普遍建立。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县常备队发展到六个营,连同其他武装,发展了上万人的武装部队,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支持这支庞大的武装部队和其他抗日工作人员的物质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彭笑千领导的县政委员会精打细算,统筹规划,靠全县人民的热诚和支持,在土地关系未变的情况下,实行合理负担,征收累进公粮、棉布,发行萧县抗日流通券,支持全县抗日斗争,供应主力部队,有时还能支援邻县。人民支持彭笑千,日伪汉奸对他恨之入骨,焚烧他家的房子,逮捕了他的儿子和亲属,对他进行要挟,但他毫不动摇,毅然答复:“你们可以对我的家属作任何处置,但决不能动摇我的抗日意志。”

民国29年初,彭笑千辞职离开萧县去后方。10月,他返回豫皖苏边区,任联防委员会民政处长,亲自把两个儿子送到抗日军政大学。次年6月,新四军四师撤往津浦路以东,彭笑千回到萧县,转入地下作抗日动员工作。半年后,被刘瑞岐部送到临泉县汤恩伯总部扣押,经同乡好友营救始免于难。33年元月回到萧县。中共苏皖边区党组织派他去吴信元部进行策反工作。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在同年新四军四师四进时,该部武装起义,配合四师迅速收复了豫皖苏边区。豫皖苏二专署(后改为八专署)成立,他任专员。

民国35年彭笑千任豫皖苏行政公署副主任。国民党新五军对解放区大举进犯,主力和大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分别撤往豫东、华北地区。彭笑千积极组织被冲散的党政工作人员和留下的小股部队,在商、亳、鹿、柘地区坚持战斗。1949年解放军胜利南下,他留在河南,历任中原人民政府委员、农业厅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农林部长、财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任农业部土地利用总局局长。1955年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河内省政府副省长兼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敢于说真活,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959年因反对浮夸风遭到严重打击。他为人正派,平易近人,关心群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团结党内外干部、群众。他生活俭朴,从不搞特殊化。

“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彭笑千的冤案于1978年昭雪。1979年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1980年元月27日在郑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