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萧县企业家联合会网站首页欢进入萧籍名人录
分享到:
徐树铮

简介

徐树铮(1880年—1925年),字又铮,号铁珊,江苏省萧县醴泉村(今安徽省萧县醴泉村)人。北洋军阀皖系名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远威将军。

1919年因派兵收复外蒙古而声名远扬。19251211日徐考察结束回到上海,1229日晚乘专车离开北京南下,途经京津间廊坊车站,被冯玉祥部张之江劫持,于1230日凌晨被杀,时年45岁。著作有《建国铨真》、《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

人物生平

3 岁识字,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有神童之称。

1901 年,他弃文就武到济南上书山东巡抚袁世凯,陈述经武之道,未得赏识。后被荐为段祺瑞记室。

1905年,被保送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就学。

1910年,学成回国。回国后在段祺瑞的部队任清朝第六镇军事参议。

1911年,任第一军总参谋。

1912年至1914年,徐树铮先后任军学司司长、军马司司长、将军府事务厅长等职。

19145月,徐树铮任陆军部次长,年仅34 岁,为次长中最年轻者。袁世凯帝制失败,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徐树铮复任陆军次长兼国务院秘书长。

1916年,袁世凯死后,徐树铮同总统府秘书长在府院之争中,被先后革职。张勋复辟后,徐随段讨张,后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复任总理兼陆军总长,徐树铮任陆军次长、兼西北筹边使,升为上将。在冯段之争中,徐为段穿梭奔波,他一方面假参加欧战之名,向日借巨款,编“参战军”,为段扩兵争雄;一方面组织“安福俱乐部”,包办选举,成立安福国会,以强固段之政权。

1917年,策动了张勋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事后又策划了讨伐张勋的“讨逆军”行动,后任陆军总次长,主张武力统一中国。第二次府院之争中,段祺瑞辞职,徐幕后策划督军团对冯国璋施加压力,策动张作霖入关抢夺军火,迫使冯国璋再度启用段祺瑞组阁。段祺瑞复任总理兼陆军总长,徐树铮任陆军次长兼西北筹边使,升为上将。在冯段之争中,徐为段穿梭奔波,他一方面假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向日借得巨款,编“参战军”,组织“安福俱乐部”,包办选举,成立安福国会,以巩固段之政权。

1918615日,徐树铮在天津暗杀冯玉祥的恩师兼老长官陆建章。

1919年,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同年10月,率兵进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191911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孙中山电贺其成就可与傅介子、班超相比。

1920年,直皖两系军阀斗争激烈,他被免职,任远威将军,留北京代职。直皖战争后,段祺瑞下台。他被指控为“十大祸首”之最而遭通缉拿办,借日本使馆之助逃到天津,后潜入上海英租界内匿居。

1921年,徐树铮代表段祺瑞于次年初赴桂林与孙中山晤谈,反对直系军阀政府。孙中山以非常大总统名义在桂林组织大本营,计划北伐讨直。此时直奉两系矛盾日趋尖锐,孙中山联合段祺瑞、张作霖组成三角同盟。

19249月,盘距在江苏的直系军阀齐燮元为夺取被浙江皖系军阀卢永祥控制的上海,爆发了江浙战争。徐树铮被支持直系军阀的英国人拘捕。并强迫他乘英轮去欧洲。在途经香港时,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徐获得自由。后被任命为考察欧美日本各国政治专使,遂率考察团15人,先后考察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德国、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荷兰、美国、日本12国。在考察法国期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徐树铮电致挽联。

19251211日考察结束回到上海,期间与孙传芳会晤,商议直、奉、皖三系联合对抗冯玉祥和准备北伐的革命军。段祺瑞以京津局面混乱电嘱其暂缓赴京,但他认为考察回国,理应复命,19日即动身赴京。

19251229日,复命后,晚乘专车离开北京南下,途经京津间廊坊车站,被冯玉祥部下张之江派人劫持,

19251230日凌晨被复仇杀害,时年45岁。翌年,归葬故里。

历史功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42将领联名电请清廷请立共和的电文即为徐树铮所写。革命初兴,清廷逊野之同时,自古就是中华领土的外蒙古却在沙皇俄国的威逼利诱和极少数王公的唆使下“宣布独立”。。尽管后来外蒙古取消了独立,实行“自治”,但外蒙实际上已经沦为沙俄的殖民地,中国于塞北外蒙之主权实际已丧失殆尽。

1919年,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对德战争。徐树铮被段祺瑞任命为参战处参谋长兼西北国防筹备处处长。徐从日本借得巨款和武器,编练参战军。1919年,德国战败,参战军被改编为西北边防军,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为彻底解决外蒙问题作准备。

19196月,外蒙当局面对日本人扶持的“谢苗诺夫”势力的威胁,主动向北京政府求援:“求发大军救援”,不仅如此,还明确提出“来军愈多愈速为妙”。陈毅立即电告北京:“大兵入境后,蒙事前途或可借此解决,永奠蒙局!”并恳请北京政府“立排困难,积极进行,速派重兵进入外蒙”。于是,北京政府命令西北筹边使徐树铮火速率军前往外蒙。北京政府接报,立即决定派遣西北军第三旅进驻外蒙古。78日,该旅一连抵达库伦。该旅主力由于经费与交通工具筹措困难,9月间才到库伦一团,其余部队10月上旬全部到防。这样,中国中央政府驻扎外蒙古的军队达到3000余人,中央政府在外蒙古的地位大大加强。

由于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外蒙王公贵族失去靠山,因此决定回归中国以维护自身利益。于是,北京政府驻库伦(今乌兰巴托)都护使陈毅总督与外蒙王公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了《改善蒙古未来地位六十四条》,但条约遭到了外蒙“议会”的否决。这使北京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快速度解决蒙古问题。

就在外蒙古取消“自治”问题停滞不前、陷入僵局的时刻,徐树铮于19191029日来到了库伦。徐树铮是皖系的干将,1919年夏秋增兵外蒙古一事是在他主持下进行的。他此行的任务是视察驻外蒙古部队,北京政府并未赋予他处理取消“自治”问题的使命,然而这位实力人物却不甘寂寞,他急切地插手取消“自治”一事,并最终按他的意志处理了这个问题。

徐树铮在取消“自治”问题上与国务院、外交部、驻库大员陈毅政见不同。后者主张照顾外蒙古现实,维持王公旧有权利,优予外蒙古利益,争取平稳解决问题;徐树铮却主张在外蒙古进行重大改革,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外蒙古。北京政府决定取消“自治”一事由陈毅负责办理,磋商“63条”未让徐树铮与闻,徐树铮极为不满。他到达库伦以后,于111日致电北京政府,对于陈毅所拟“63条”,“力陈七不可”,要求将其推倒重来。徐树铮的意见在114日的国务会议上遭到否决,国务院认为徐树铮只应处理边防事宜。徐树铮对国务院意见不予置理,坚持按照他的主张行事。1114日夜,徐树铮带领军官去与外蒙古当局负责人协商取消“自治”问题。徐树铮拿出他拟定的取消“自治”的条件8条,“迫令签字”。“喇嘛大悔”,王公派也极为不满,两派联合起来,坚决不接受徐树铮所拟条件。徐树铮对外蒙古当局“总理”、喇嘛派的代表巴特玛多尔济施以威胁恐吓。15日,外蒙古全体王公喇嘛开会,在陈毅劝告下,作出了递交取消“自治”呈文的决定。

1117日,外蒙古当局将请愿取消“自治”的呈文一式两份分别交给驻库大员陈毅和西北筹边使徐树铮。这个呈文的署名者为外蒙古当局全体成员,共16人。

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徐树铮将军队派驻外蒙各地,如买卖城(今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唐努乌梁海,完成了对外蒙古的统一。尤其是唐努乌梁海,被沙俄侵占达七年之久,终于回到中国怀抱,至此,不仅外蒙及乌梁海,西北内蒙各盟旗及西北陕甘新疆皆在徐树铮统辖之下,进一步遏制地方分裂及外国列强渗透势力!

1921年,徐树铮因直皖大战被段祺瑞调回北京,外蒙也重又在苏俄之支持下复又独立,故而,徐树铮收复外蒙及乌梁海这一伟大历史功绩虽获得全国各界人士以及中山先生的高度称誉,足以与左宗棠收复新疆并论,却因国中内乱而未能持久。

徐树铮在外蒙古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如引种蔬菜、修建公路、开办边业银行、创刊日报、注销外蒙官府欠中央政府的旧债、加强中华文化教育等。徐树铮于1914年创建的正志中学,现为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曾湘、交通总长叶公绰、财政总长吴鼎昌以及周作人、朱光潜、焦菊隐、齐思和等,均曾担任过学校董事长或校长,首都师大附中现为北京市重点中学。

人物评价

1919年,在外蒙古撤消自治已具备相当有利的客观条件下,徐树铮抓住有利契机,经过深思熟虑的准备,运用正确的策略方针,把握和推动时局,迅速和平地完成了撤治使命,使外蒙古最终于19191117日正式呈请民国政府“情愿撤消自治”。徐树铮在撤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外蒙古的回归,不仅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保证了中华民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统一。徐树铮的外蒙古治理政策对外蒙古的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孙中山对徐树铮收复外蒙古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比得来电,谂知外蒙回心内向。吾国久无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指徐)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纠纷,亦既七年,一旦归复,重见五族共和之盛,此宜举国欢欣鼓舞者也!”

  • 上一篇:暂无信息
  • 下一篇:谢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