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萧县企业家联合会网站首页欢进入萧籍名人录
分享到:
徐道邻

徐道邻(19061973),民国著名法律人士,国民政府官员。安徽萧县人,徐树铮之子。生于日本东京。早年留学德国,于193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任职。

人物简介

1938年担任中华民国驻意大利使馆代办。为民国著名的法律人士。后任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行政院政务处处长等职。1949年赴台湾,在台湾大学校、东海大学执教。后又远渡重洋,任教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校。19731224在美国病逝。著作有《唐律通论》、《中国法制史论集》、《行为科学概论》、《青年和人生观》等。

“借文”成名

1934年,日军侵略中国的意图日益明显,蒋介石认为:“中日局势趋危急,正进入最后关头,极思设法打开僵局。”

9月,一篇题为《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的文章发表在《外交评论》杂志上。该文主要谈及三个大的方面的内容:其一为中日关系一般处理原则;其二为两国对外政策的评论;其三为如何调整两国关系。文章一出,引起了各大报章的争相转引,后来更出了一本小册子。

和文章一起出名的,还有作者徐道邻。193529,鲁迅在给萧军、萧红的信中写道:“你记得去年各报上登过一篇《敌乎?友乎?》的文章吗?做的是徐树铮的儿子,现代阔人的代言人,他竟连日本是友是敌都怀疑起来了,怀疑的结果,才决定是‘友’。将来恐怕还会有一篇‘友乎,主乎?’要登出来。今后就要将‘一•二八’‘九一八’的纪念取消,报上登载的减少学校假期,就是这件事,不过他们说话改头换面,使大家不觉得。‘友’之敌,就是自己之敌,要代‘友’讨伐的,所以我看此后的中国报,将不准对日本说一句什么话。”

抗战爆发后,有人说《敌乎?友乎?》一文并非徐道邻所作。据说1934年时由于日本侵华野心暴露无遗,全国各界抗日情绪高涨,蒋介石希望日本“醒悟”,就口述了这篇长文,要“文胆”陈布雷记录整理。但文章写好后,蒋介石又觉得自己署名不妥。而陈布雷也不署名,他认为:徐道邻者,徐徐的与邻邦道来也,名字具有“深意”。据此,两人把文章署名“徐道邻”发表,让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徐道邻“暴得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