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会议,要求安徽省萧县在国家品牌的基础上,创建防腐蚀国际品牌,创造更多国际市场。萧县以此为起点,启动国际品牌创建工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萧县防腐就已进入国际市场。20多年来,一批有远见卓识的萧县防腐人,在世界30多个国家出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防腐工程,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张兴军就是其中一个。
张兴军,52岁,大学文化,萧县黄口镇老黄口村人,现任安徽拓欧建设工程公司总经理。1996年,他辞职下海从事防腐工作,在国内防腐市场打拼6年。2002年,张兴军经人介绍进入国际市场。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创建品牌,为国争光。他先后独立承担沙特阿拉伯、苏丹、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卡塔尔、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7个国家近20个防腐项目,工程总量约1.7亿美元。2015年,他带领的涉外劳务队伍784人,涉外劳务收入达1.3亿元人民币,塑造了企业品牌,赢得了国际信誉。2016年10月,他带领的公司跻身防水防腐保温专业一级资质行列。
潜心钻研国际市场
在国外施工,语言不通,不懂异国习俗,工作难度大,解决不好将影响整个工程的推进。不会就学,不懂就“钻”,张兴军横下一条心。
刻苦学习外语。张兴军施工的国家多数属于阿拉伯国家,他就把阿拉伯语和国际通用的英语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工作用语学起,逐步深入到招投标、工程管理等专业术语及宗教习俗方面的词语。白天在工地忙碌没时间,就在晚上学,找不到人请教,就查字典、找范例,单词一个一个地死记硬背,不懂的用小本子记下来,施工时向当地工人学,向国外的技术管理人员学。为增强学习的系统性、有效性,他报名参加专题培训班,一年至少参加两次培训,每次至少10天,重点学习国际项目的管理方法、管理知识、管理经验。他凭借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基本掌握了日常用语、专业术语、习俗用语,不用翻译就能够顺畅地与国际项目管理公司、监理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独立地开展工作。对此,张兴军深有感触地说:“进入国际市场之初,我对学习外语的渴望、学习的劲头不亚于高考冲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总算冲过语言关,无论是对后来的工作开展,还是对我自身的发展,都影响很大。”
尊重他国习俗。尊重当地习俗就是对当地工人的最大尊重。对此,张兴军深有体会。2002年,在阿尔及利亚阿德拉尔炼油厂施工时,工地上一个当地工人结婚,他带领20多名工人前去祝贺,婚礼期间,国内工人去“闹洞房”,要求新娘摘去捂得严严实实的头巾,名曰看新娘。这一看似平常的要求,却引起新郎大怒,大有大打出手之势。张兴军见此情形,立即叫来当地工人了解情况,让翻译详细解释我国婚俗,才获得新郎的谅解。事后他才知道,在当地,新娘子的脸部只有其父母、姐妹、丈夫才能看,其他人是不能看的。要求新娘摘去头巾,是对她最大的不尊重。这次风波是一次教训,也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使他对当地风俗习惯更加重视,工作更加细致。为了照顾当地员工的饮食习惯,他在工地开设两个食堂,国外工作人员的食堂,按照当地习俗、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准备食材、食物和其他物资。国内员工生活另作安排,互不影响,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为照顾当地员工午睡习惯和薪酬领取习惯,中午安排他们午休一小时,每周为他们发放一次工资。
凝聚工作合力。张兴军十分重视尊重异国风俗、生活方式,使他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很快适应环境、融入当地,较好地处理两国甚至多国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使工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相互尊重、团结友爱,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人们的积极性,形成共同推动工作的合力。
管理在先 信誉至上
张兴军是个善于总结的人。刚走出国门之时,他管理项目,主要基于国内经验和自学的理论知识,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为此,他针对各类国际项目的不同特点,不断进行总结和思考,把取得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施工实践,在实践中完善提高,摸索出一套具有拓欧公司特色的国际项目管理模式。
教育为先,以情感人。他经常教育国内职工,做国际项目,不仅仅是公司的事,也不仅仅是自己能拿多少工资的事,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中国的形象。引导职工树立为国争光的意识,增强责任感、荣誉感,以主人翁精神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高质量完成每一天的工作,保质保量做好每一项工程。引导职工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异国人员,发扬精诚团结、协作共赢的精神,共同推进工作的开展。针对出国劳务人员前3个月的思想波动期,区别不同情况,开展谈心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缓解他们的焦躁情绪,引导他们顺利进入思想稳定期,适应全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针对他们家中子女入学、老人看病就医等实际困难,公司全程免费负责安排解决,对婚丧嫁娶等大事,公司全程操办,使他们远在异国他乡,依然如在家一样,该办的每一件事都能妥善办好,不再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员工王吉军的奶奶去世,张兴军通过跑大使馆办回国手续,缩短了一周时间,使王吉军及时赶回家为老人送终。他无微不至地关怀员工,每年职工参加培训、回家探亲等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让职工感受到公司像家一样温暖。
完善制度,细化管理。无论是国内项目还是国外项目,要取得良好的效益,管理都是重中之重。与国内项目相比,国际项目的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工作计划性强,执行计划严格,工作的开展必须按计划进行,第一步计划不落实,不能进行下一步。针对这一特点,张兴军带领他的团队,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摸索出日计划、周计划、旬计划、月计划、季计划、年计划管理模式,每个工程项目在开工前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技术技能、设备使用、安全生产等各个方面,对于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专题培训。在安全、形象、言行举止、材料堆放、环境卫生等方面,按国际项目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文明施工制度,健全高空作业安全制度、有害有毒物质防护制度、当地工人与国内工人沟通交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更好地保护工人身心健康,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协调国内工人与国外工人之间的关系。各项制度的完善,使管理细化到每一个施工环节,每一项工作都转化为一项规范的行为,每一个职工都有明确的工作标准,推进管理科学、高效。
2002年,张兴军首次踏入国际市场,率队承担阿尔及利亚阿德拉尔炼油厂项目施工,该项目年炼油能力80万吨,总投资3.4亿美元,防腐保温工程550万美元。首战能否成功,不仅关系到公司能否站稳脚跟,也是对张兴军管理能力的一次检验。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要把项目做好,管理水平和装备水平是关键。他按照国际项目管理要求,高薪聘请2名国外工程管理经验丰富、精通英语的技术人才,投资180万元购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螺杆式空压机、全自动喷砂机、抛丸机等机械设备,从公司选拔180名技术精湛的萧县防腐能手,制定并严格执行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在沙漠腹地冒着近60℃的高温酷暑,佩戴手套、耳塞、风镜、劳保鞋、安全带、安全帽,身穿两套工作服,在晒得烫手的钢板上作业,最终工程质量检测结果高于国际标准。过硬的队伍素质,过硬的施工技术,过硬的管理水平,赢得法国监理公司的赞许和肯定,项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利润达500万元。这是他在国际市场上第一次“出手”,首战告捷,使他对做大做好国际市场的信心和决心大大增强。
改革薪酬制度。张兴军把进入国际市场作为新的起点、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在管理上与国际接轨,而且大力推动其他制度改革,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公司在国内实施多年的薪酬制度,工资结构单一,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束缚职工的思想,限制职工能力的自主发挥。他冲破乡情、亲情等感情方面的压力,毅然改革薪酬制度。将职工的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两部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多劳多得;管理人员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构成,项目效益越好,管理人员的实际报酬越高。改革将职工与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与项目收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责任心,提高了管理水平。项目不仅干得快,而且干得好,工人的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2015年,出国职工的平均年薪达到14.8万元。
考勤考绩,兑现奖惩。张兴军深知: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实。多年来,他坚持把管理制度的落实放在首位。所有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对每一个岗位的工效、用户满意度、文明施工、工程质量、技术措施等进行全面考评。主动适应国际项目管理公司、监理公司的要求,对应设置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一岗一职,一岗一人,严禁兼职。在工作中,国内职工主动与外方人员对接,实施无缝隙管理。质检员、安检员跟班检查,关键时间、关键节点,张兴军亲自上岗督查。根据考评结果,每月兑现一次奖惩,合格率、进度、产值达标的,每人每月奖励150~200美元,违章、违规或考勤考绩不达标的,视不同情况,每人每月罚款50~500美元。管理措施的落实,强化了公司员工的制度意识、标准意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升。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信誉。在14年的时间里,张兴军完成大小国际项目近20个,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达95%,从未发生过安全生产事故。2006年至2015年,公司连续10年被中石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评为涉外项目优秀分包商,张兴军5次被吉林化建公司评为优秀项目经理。
严守国标 铸就品牌
2015年12月,第六届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安徽省萧县切实加强品牌创新,加快国际品牌创建步伐。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的积极推动,更加坚定了张兴军参与国际品牌创建的信心,更加激发了他投入国际品牌创建的热情,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国际品牌创建。
万丈高楼,始于垒土;国际品牌,从我铸就。多年来,张兴军坚持按国际标准施工,按国际标准锤炼队伍,致力于企业品牌打造,为萧县创建国际品牌添砖加瓦。
2016年4月至9月施工的俄罗斯亚马逊天然气处理项目,是张兴军从业20年来遇到的标准要求最高的国际项目。公司承担6个深冷模块的壳装预制,硬质瓦块为泡沫玻璃材料,安装缝隙不得超过1mm。由于首次从事该类项目施工,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工人都毫无经验,监理用手电筒检查工程质量,缝隙透光就不合格,返工率达80%,有的工人返工多达十几次。面对这种情况,张兴军不仅没有泄气,反而斗志更加高昂。他与管理团队一起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标准,对照标准查找原因,开展技术攻关。同时,加强施工指导,严格按标准操作,在操作中摸索经验,并要求质检员按照监理的检测方法,先自检,再报检。经过近一个月的试验、总结,终于掌握了这一技术,施工合格率达到要求。在此期间,在同一工地施工的另外2个施工队伍被困难吓倒,没有坚持到底而中途退出。
做这个项目,公司没赚钱。但张兴军认为,通过这个项目学到了技术,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声誉,赢得了外方的认可,这样的收获管长远、促发展,远比经济效益重要得多。甲方管理人员感慨地说:“张兴军团队知难而进的精神与其他团队不一样,技术协作能力与其他团队不一样,员工主人翁意识与其他团队不一样,对技能执着追求的精神与其他团队不一样。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不仅能完成这一项目,而且能做好更多更大的项目。”对甲方的评价,张兴军心里很清楚,所有这一切都源于认真。他说:“萧县防腐能摘取‘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的桂冠,成为国家品牌,就是源于‘认真’。”
面对新的目标,他深感任重道远。为早日实现国际品牌梦,他正谋划做好三件事。自2017年起,采取入股方式,聘请职业经理人担任总经理,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组建高水平国际项目管理团队,以体制创新激发企业新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国际项目的合作;引进第三国劳务,逐步改变目前用工成本高、管理难的现状。
张兴军坚信:只要萧县防腐人戒骄戒躁,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创造国际品牌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