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企业家联合会网站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萧县企业家联合会官方网站!

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探寻萧县跨越发展之路
  • 来源:萧县知名企业家联合会秘书处 作者:穆克瑞 发表日期:2017-02-16 浏览次数:668 次
  • 分享到:

穆克瑞

选择用什么理论来指导发展实践十分关键。结合近期我做的转型经济课题研究,谈谈对家乡萧县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

    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填补了我国没有完整、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空白,较好地解释了中国经济现象,弥补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缺憾,被认为是东方化的新古典经济学。这一新生经济理论越来越被官方和企业精英所认同。今年,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政策咨询系统干部研修班上,当面聆听了林毅夫教授系统的解读,并作了深入交流,深化了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识,更加坚定认同该理论的科学性。为此,我试以此理论为指导,对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萧县实现跨越发展、赶超先进的路径,作了初步研究和探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论断,但并没有指出什么决定经济基础。而新结构经济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明确提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最终是由其要素禀赋决定的。新结构经济学的要义是: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要追赶发达国家和地区,必须按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并辅以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以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从而推进各要素禀赋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带动当地经济实现较快发展。这就是说,要发挥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来寻求发展突破。

    从实践层面看,1617世纪英国追赶世界当时最发达的国家荷兰,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德国、法国追赶英国,再到20世纪日本、“亚洲四小龙”追赶美国,实际上都沿袭了这一规律,遵循了“要素禀赋”原则,选择比较优势领域, 政府辅以产业政策。从我国的不同地区的发展过程看,后发地区要实现赶超,也都是依托本地区要素禀赋选择发展路径。

    影响一个区域发展的要素禀赋主要有:区位要素、自然资源要素、文化要素、人力要素等。萧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来指导,就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发挥要素禀赋优势,走特色发展的路子。

    □充分发挥区位禀赋优势:打造徐州卫星城市,共建新的“淮海经济区”

    从现实区位来看,萧县距省会城市合肥较远,处在跨省级行政区的交界处,过去很长时间得不到中心城市的辐射,甚至生产力要素资源被行政手段集中到省内其它中心区域,自身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低谷。而萧县位于淮海经济区、江苏省徐州都市圈内,县城距徐州市仅15公里、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仅50公里,距离连云港的出海口也只是260公里,是徐州的西大门,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重要节点。从萧县自身的发展来看,一定要打破以安徽省区划“划地为牢”的思维,借力中心城市徐州的地缘优势。深圳当年正是借力香港的辐射、合作,建设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创新圈”,与香港联手打造了世界级的创新中心,逐步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随着萧县逐步融入徐州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把萧县建设为徐州的卫星城市成为可能。萧县东临老京沪铁路,陇海、符夹铁路纵横穿过,连霍、京台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建徐州-萧县-淮北-宿州际铁路,等等。对接徐州、承接徐州、融入徐州条件已经成熟。当前的重点是:一是注重承接徐州的产业转移。随着徐州的产业升级,它的制造业功能要逐步向外扩散,尤其是劳动力密集的产业都会向外扩散,我们可以主动承接。 二是注重打造面向徐州市民的消费承接地,包括休闲农业、假日旅游、康体养生、餐桌经济等;三是构建一体化、无障碍旅游圈,争取把萧县纳入到大徐州的旅游线路。当前关键是要优化自身投资环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降低综合商务成本。

萧县县政府及宿州市政府应主动对与徐州市政府对接,在两地洽谈一致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作出报告,争取安徽、江苏两省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新时期的“淮海经济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让这一区域成为两省合作的典范和两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发挥地域特色禀赋优势,实施差异化城镇战略:构建“一个中心、两个轴线、三个组团”

    推进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合理引导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产业向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区集聚,让要素禀赋配置效益最大化,是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之一。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验看,发展城镇域经济、打造产业集群的潜力十分巨大。 

    由于萧县区位特殊,人口较多,辖18个镇和5个乡,不同乡镇分别靠近不同省地,东部和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接壤,西与砀山县及河南省永城市毗邻,南同淮北市交界,东南与宿州市相连。历史、文化不同,区域间发展的特色差异性较大,我县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城镇建设上突出地区特色,走特色化和集群化的道路。在城镇化的布局可以考虑构建一个中心(县城)、两个轴线(萧县-徐州、萧县-淮北)、三个组团(黄口杨楼组团;青龙张庄寨组团、庄里白土组团)。这一概要的提出,本身就会产生经济效应,提升区域品位。可以请国家著名规划设计院,进一步深化研究,作出整体规划,突出各城镇组团的特色定位,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作出整体科学安排。在此基础上,策划一系列重大项目,积极向国家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向省内外招商引资。(规划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升影响力、开展招商引资的过程)大城镇、大组团式的规划实施,将为萧县的发展打开全新的局面。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特做强高效农业

    萧县是农业大县,农业资源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萧县的葡萄砀山的梨”曾响彻中国大江南北,上个世纪葡萄加工业红双喜“”牌葡萄酒是当时的中国驰名商标,辉煌一时。

    萧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年日照时数为2000多个小时,年均气温14.4℃,年均无霜期很长,达到200多天,年均降雨量近1000毫米。植被保存完好,工业污染程度低,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现在农业基础很好,不少名优农产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萧县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要突出“特”字,做出高效、做出品牌。品牌不在于多,而在于要真正打出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萧县是中国辣椒制种第一县,中国水果之乡,中国最大的胡萝卜葡萄种植基地。北部黄河故道盛产、苹果、甜瓜等,同时是养殖大县,有庄里乡、白土镇波尔山羊、皖北白山羊等。但是,所有这些品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政府要主动策划:一是包装项目,招商引资,引进大的农业加工企业合作,以资源换市场。大企业本身就是品牌、就带来市场;二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特别当前要充分发展农村电商,让互联网成为小农业对接大市场的重要通道;三是政府可以主动到香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从政府层面合作,供需对接,把我县特色优质农产品打入大都市市场。萧县农业有望再创历史辉煌。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禀赋:把文化品牌打响

    萧县历史悠久,有“文献之邦”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有3100多年建城史,是中原文化东夷文化的交汇区,汉文化孝道文化酒庄文化、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蔡洼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甲寺古遗址先后出土有古生产工具石斧、石凿、骨针、陶纺轮、陶瓶、刮削器、砸击器和渔猎工具、网坠等,专家分析认定该遗址属新石器晚期遗址。等等。

    但是,所以这些文化的经济潜力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家乡当地名人字画虽有一定的交易规模,但是没有产生应有的附加效应。书画产品本身的产业价值、经济价值并不是即期显现的,有的很多年才能显现,我们要做的是,让文化的即期效应放大,让文化真正成为激活旅游业的灵魂,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载体。

具体建议:县委、县政府可以围绕我县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和基础,积极向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门,争取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争取共同在中国萧县举办国家级的文化活动,设立不同主题的文化发展基金,不断提升萧县整体文化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入文化企业、推进文化项目、做大文化产业,打造“文化萧县”,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让本地要素禀赋参与周边地区分工分配:建设“飞地”园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发挥本地要素禀赋优势,并不是拘泥于只在本地空间内谋求发展,反而要跳出本地区,让本地的要素禀赋参与更广阔空间的生产分工,以谋求发挥出最优效应。所以,我们要跳出萧县谋划萧县,跳出宿州谋划萧县,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空间内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

当前要做两件大事:一是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随着土地、工资等要素成本的上涨,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扩散的趋势加速,国内资本和产业出现了“北上西进”的趋势。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这一有利时机,积极走出去,引进来。二是建设“飞地”园区。利用我县土地要素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在县域内划出专门区域,设立跨行政区划的“飞地”园区,作为发达地区的“飞地”,直接交给对方管理运营。我们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赋予其特殊政策,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分工、合作,效益分成。例如,苏州工业园其实就是新加坡的“飞地”,是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的延伸,它有效地将国际资本与本地有效结合,带动实现了苏州经济的飞跃。

以上,还很不成熟,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