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闭幕没几天,七位政治局常委便去了延安,走进了“七大”会址。这是不忘初心,这是赓续延安精神,传承“七大”作风。
“七大”开会的礼堂,用“七大”代表的说法:“这是共产党第一次在自己的房子里开党代会。”换句话说,过去都是租借别人的地方开会。这表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七大”会后四年,一个本无片瓦的政党解放了全中国,成为坚不可摧地执政党。
“七大”中央委员是由代表直接推荐,再由大会主席团正式提出后,进行预选的。预选后发现有两三位犯过错误的候选人落选。毛泽东再三劝大家团结犯错误的同志,建议在正式选举时把他们选上。巧得很,在正式选举中王明、博古是得票最少而恰好可进中委的两位。
在当选的中委候补委员中有位赵振声。会前社会上不知道这个名字,会后也很难见到这个名字,况且赵振声又没有到会,怎么会当选呢?当选是理所当然的。他真名叫李葆华,“七大”时在北方做秘密工作,不宜露面,更不便去延安。他母亲姓赵,便临时改姓赵,取名振声。
“七大”不仅选出没到会的为候补中委,还选了一位正在国民党重庆监狱的人当候补中委。狱中人没条件表态、亮相、竞选,更不可能到会,说不定他连自己是候选人也不知道,却高票当选候补中委。他就是被张国焘强迫戴着镣铐参加万里长征的廖承志。
“七大”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高票选出了一位已不在人间的陈潭秋为中委。陈潭秋是一大代表。他就是在军阀统治时期大胆提出“要澄清混浊社会”的人。他坚持信仰,忠诚于党。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和毛泽民、林基路等一起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党中央不知道,“七大”只是根据他的素质、品格,把他选为中委。
“七大”就是这样的公平公正。“二十大”政治局常委奔赴延安的“七大”会址,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在贯彻“二十大”精神时认真学习。
(萧县企业家联合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