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举行的中共二十大会议上反复强调“了解民情”。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民意的。笔者先从一个1941年在陕甘宁发生的一个故事说起。
在学习党史的时候大家都学过从1941年开始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生产运动,不少人还会唱“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因素很多,其中一个是农民骂出来的。1941年6月3日打雷劈死了延长县的代县长李彩云。事情传出去以后,有位农民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据习仲勋叙述:“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并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此后,毛主席还经常拿这件事教育干部要关心群众生产。”(《习仲勋文集》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435页。)这就是变骂声为警示的著名故事。“知道原委”是调查得到的民情。对此,1945年毛主席又进一步引伸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小广播就不同,这需要搜集并加以分析。其中有许多是闲话,是没有恶意的;有许多是错误的,但也不一定是恶意的;至于有恶意的也要听,因为只有听了才能发现它的恶意。总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各种闲话都引到自己的责任上来,这就卸下一个大包袱,不至于多生气。1941年边区老百姓中有人说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这就引起我的警觉,分析原因,发现是征粮太重了,于是就发展大生产运动。党校去年有人说我是官僚主义,这也使我下决心到党校去多接近一些人。”(毛泽东:《对<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说明》(1945年4月20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285页。)
80年前的故事对今天我们如何贯彻二十大精神,仍然是有现实作用的。这里必须再讨论一下如何深入“了解民情”的问题。
农村的民情在山沟里,在草原上;城市的民情在弄堂里,在马路边的小摊上。因此,要“了解民情”走红地毯是到不了的,必须移步走进山沟和弄堂。到那里抬头一看,张口一问,就能把民情了解个七八分。不过,到了下面不宜把领带拉到肚脐眼下头,不可把那双细皮薄肉而又光滑的双手插在裤子口袋里。1960年笔者在农村参加“反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干部特殊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时,学过一个文件,说的是湖北省一位县委书记带着秘书下乡,走在秧田边。正在插秧的农民老大妈见秘书大摇大摆,挺胸突肚,“砥砺前行”,说:“哪里来的大少爷?当心踩坏了我们的田埂!”秘书听了很不高兴,立即质问:“你骂谁?” 老大妈马上回答:“我骂你!”县委书记大步跨上去,拍着秘书的肩膀说:“骂得对!”
与此同时,笔者还读到过一篇受毛主席批示赞扬的文章《对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讲到“八多八少”,记得其中有一条,批评有些领导“手插在裤子口袋里的多,一起动手劳动的少”。于是在60年代初,“手插在裤子口袋里”很快成了批评的流行语。这段故事告诉我们:调查还有个调查作风的问题。调查作风好,民情了解的多且真。1958年我作为大学生列席全国青年工人代表会议。会上,听到鞍钢炼铁厂副厂长、著名劳模孟泰的讲活,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遇到艰苦的工作,光喊“上呀!快上呀”不行。喊十遍快上不如我亲自先上。我老头子一上,不喊大家也跟着上了。这段话也告诉我们,言教不如身教。当领导的要以身作则。只有与群众同甘共苦,才能听到群众的真话,了解群众的真情。比如疫情肆虐期间的做核酸,如果不搞等级差别,取消有的上门做,有的排队做,做到同“核”共“酸”,不仅有助于在排队时了解民意,而且还会大有益于缓解民情。
大家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