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成书”,刚看了电影《解放》字幕上讲“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中午去上海愚园路看朋友,始知旁边是杜聿明在上海的故居,这提醒我回想起杜聿明在我们家乡被俘的过程。
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杜聿明被包围在萧(县)永(城)交界的陈官庄一个多月,解放军天天用大喇叭敦促杜聿明投降。杜聿明并非毫无投降之意,当他征求手下的李弥、孙元良意见时,李、孙二位以“不语”代替口头表示投降,只因邱疯子(邱清泉)当场激烈反对投降,大家才没公开内心世界。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对拒降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三昼夜的激战,杜聿明的部队遭到了重创。1月9日晚,杜聿明和贴身的副官、司机、卫士,开始逃窜,先是隐蔽在战壕里,让副官剃掉胡子,换上了士兵服装。副官安慰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那时在萧永一带,遍地是俘虏,既有成群结队的俘虏,也有三三两两的俘虏。成群结队的是愿意留下来当解放军的;三三两两的是拿着解放军发的路费,准备回家的。杜聿明等人便装作三三两两的。他们步行了10余里,穿过了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战线,在1月10日清晨来到了萧县的张老庄。
萧县当地人有个习惯,喜欢一大早背着粪篓拾粪。农民段庆香在拾粪时,忽见几个当兵的从西南过来,在走到距离他在丈把远时,当中一个人跑出来打招呼,“你拾粪吗?”段说:“拾粪”。又问:“村里有解放军吗?”段说:“村村都有解放军。”那人又说:“老先生,你能给我找件便衣吗?我换换。”段说:“在这里我哪给你弄便衣去! ”那人接着说:“咳,你到庄里头找件便衣我换上,我还有个大哥来。”段又问:“哪个是你大哥? ”他回答:“那个高小伙就是大哥。”那人马上下了个金戒子给段,并央求段:“你不要告诉别人,不要报告解放军。”农民段庆香心里明白,这几个人不一般,肯定是军官,便拿着金戒子,装作急急忙忙回家的样子。一进村,立即报告村里的解放军,并把金戒交给解放军。村里的解放军是师直卫生处休养连,没有几杆枪,只派了三个十多岁的小同志追赶。卫生处的这三位小同志年龄虽小,但有勇又有智。他们走到张老庄北面的8棵大杨树林时,故意高喊:“一班在南侧,二班在北侧,通讯班跟我来。”说着纵身跳进了河沟里,一举抓住了藏在河沟里的三个国民党“兵”。问他们是国民党哪个部队的。他们回答说“是军需处的。”问他们姓名,其中一个个子不太高地称自己叫“高文明”。这时,在旁边隐蔽观察的段庆香又帮助喊来了医护人员、轻伤员和村民,把三位国民党俘虏关在大户人家的磨坊里。然后向姓陈的团首长汇报。“高文明”听到首长姓陈,误以为是陈毅,知道自己跑不掉了,便搬起石头往头上砸。那送金戒子的见状,在惊慌之余向另一个国民党“兵”高喊:“不好了,杜长官的头破了!”“杜长官?”这引起解放军的注意:他不姓高姓杜,莫非是……一审,果然是杜聿明,再逐级上报。粟裕、陶勇立即派有文化的苏勇科长(后为海军少将,健在)把杜等押过来,并叮嘱:“一定要带活的来。” ——就这样,三名十几岁的解放军小战士,不费一枪一弹,在老农民的帮助下,活捉了杜聿明。
人民是胜利,人民是江山。“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至理名言,今天仍然熠熠生辉。